本文作者:访客

首富、校长,陕西在下一盘大棋!

访客 2025-05-22 11:56:02 53310
首富、校长,陕西在下一盘大棋!摘要:   科技成果不能只是停留在实验室。 文 | 华商韬略 江上之 当媒体铺天盖地热炒“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成陕西首富”时,范...

  科技成果不能只是停留在实验室。

首富、校长,陕西在下一盘大棋!

 文 | 华商韬略 江上之 当媒体铺天盖地热炒“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成陕西首富”时,范代娣自己或许会想起25年前的那场会议。 2000年6月中旬,西安附近一个度假山庄,有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香港证监会原主席、陕西省委副书记,还有投行、投资界、企业家代表出席。有家媒体在报道这场“高科技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时,用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标题——通向财富的“操练场”。 当时的“操练场”上,就有范代娣。 媒体的报道也提到了她,她说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出售正在进行的科研专利,而要用产学研结合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时,她的研究——类人胶原蛋白,距离成果问世还有6个月,但她已和丈夫严建亚创立了用于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公司,也是今日将她推向首富宝座的: 巨子生物。 【首富副校长】 2025年5月9日,有媒体以4月24日收盘价算出,西北大学新任副校长范代娣及其丈夫严建亚,合计持股市值达443亿元,晋升为新一任陕西首富。 一连多天,“副校长成首富”,在全网持续热度升温。 实际上,与其说是副校长成了首富,倒不如说是首富成了副校长。 2025年4月1日,陕西省政府决定,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而范代娣与严建亚的陕西首富身份,早在此前就被《胡润富豪榜》给确认过了。 范代娣,1966年生于陕西渭北农村,1991年获西北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94年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她也是中国该专业第一位女博士。毕业后,范代娣回到西北大学,进行初期的类人胶原蛋白高密度发酵试验。 她能成为陕西首富,关键转折就在2000年。 那一年年底,范代娣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类人胶原蛋白,终于问世了。 类人胶原蛋白的核心是与人体自身胶原蛋白高度相似,范代娣的这一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解决了医学领域一个重大技术难题,而且还可用于生物医药、组织工程材料、美容化妆品及保健品等行业,拥有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也许是对自己的研究特别自信,早在2000年5月,范代娣就与丈夫严建亚成立了西安巨子生物公司,目的就是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实现其社会和经济价值。 严建亚为此辞了公务员,全身心投入商海。范代娣则更加专注科研与产业的转化。 次年9月,西安巨子生物由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范代娣以其发明专利占股61.67%,担任法定代表人;严建亚占2.22%,西北大学占5%,广东金荔投资有限公司占23.33%,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占7.78%。 此后,虽然股份、职位屡有变动,但范代娣始终是巨子生物的灵魂人物。 即便有公司运作的支持,巨子生物也用整整8年时间,才探索出类人胶原蛋白产业化的第一个成果。其标志性转折是: 2008年5月,以抗皱紧致美白为核心功效的可丽金系列产品,亮相皮肤医学大会,成为类人胶原蛋白成功产业化的分水岭。 此后,巨子生物越做越大,并于2022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 2024年,巨子生物实现营收55.39亿元,净利润21.52亿元,也为范代娣夫妇成为陕西新首富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众多科研专利只是停留在纸上和实验室,范代娣却靠专利成就出一家公司,甚至带火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经济,也让她和巨子生物,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而这,或许也是当地政府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佐证的是,范代娣分管的部门就包括西安西大经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主要职责包括:规范对外投资行为,承担学校委托管理的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代表学校持有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股的股权;依法管理所属全资子公司和参股企业中由西北大学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 从更高维度看,范代娣的副校长任命,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陕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和决心。 而这背后,也有陕西的一个隐痛。 【科教重镇的“尴尬”】 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院所、拥有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陕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研人才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其中,“双一流”高校8所,仅排在北京(34所)、江苏(16所)、上海(15所)之后。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陕西有7所高校进入主榜前100位,数量也仅次于北京(18所)、江苏(16所)、上海(8所)。 陕西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耀眼。 截至2022年,陕西高校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63862件,排名全国第5。仅次于江苏、北京、浙江、上海,超过了广东。 但遗憾的是,高校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同期,陕西企业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仅有31491件,排名全国第18,约为第1名广东(524296件)的6%。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2022年,陕西技术成果市场化全国排名第9。 与之形成映射的是,同年,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数12150个,居全国第12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1.62万亿元,居全国第14位。 截至目前,陕西累计培育24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排名第18,总数约为第1名江苏(2219家)的11%。 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陕西企业共有31家,全国排名第13,总数约为第1名广东(411家)的7.5%。 高校多,科技成果也不少,但就是转化慢、转化难、转化率不高,进而导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 陕西多少有些“尴尬”。 【转起来!】 为了变“科教强省”为“科技强省”,赳赳老秦选择了“变法”。 2022年,在前期试点基础之上,陕西开始在全省高校推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单列管理,不进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把有心转化的人,从国资流失顾虑中解脱出来。 发论文不再是职称晋升的唯一标准,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加大权重。 横向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可以先入股成果转化企业,再把企业股份奖励给项目完成人;也可以先将结余经费奖励给项目完成人,再由其入股成果转化企业。 总而言之,一方面是强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另一方面则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 很多人、很多专利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 如果没有“三项改革”,西安交通大学赵玉清教授耗费近20年心血研究的科技成果,可能至今还以专利证书、获奖证书的形式,封存在书柜里。 改革之前,赵玉清一直有转化的念头,也尝试过,但没钱转,也不敢转。 赵玉清对媒体回忆道,2014年,按知识产权管理要求,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需要先赎买再转化。当时他的离子束非晶碳基薄膜技术,市场估值近2000万元,需要先支付上千万元给学校,成本较高,个人根本无力转化。 而引入企业投资,又存在着前期投入较大、转化是否成功等不可控的风险,一次性买断之后,后续技术迭代又可能跟不上。 赵玉清退休时,他将整整两大捆科技“成果”,打个包就带回家了。只不过是从学校的书柜,躺到了家里的书柜。虽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却没有发挥任何实效。 转机在他的古稀之年出现了。受益于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赵玉清获得了成果两年免费使用权。 按照新政策,产生收益后,根据市场评估价的20%现金返回给学校。即使转化不成功,企业没了,知识产权也还可以归还给学校。 被松绑了的赵玉清,还得到了多方面的创业扶持,从政策出台到公司成立,仅用了3个月。从公司拿下第一笔30万元订单,到市场估值2亿元,也只用了两年。 目前,赵玉清的公司已与航天动力、比亚迪、韩国信泰等达成了合作协议。 “这种拿到订单的激动,跟论文被刊物接受的激动,是完全不一样的。”赵玉清说。 他还表示,现在评价标准改了,不光看论文,也看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从事工业仿真设计研究的西北工业大学教师董素艳,也是改革的获益者。 2020年,董素艳团队将软件著作权作价成立了公司。此后,公司先后获得两轮投资,团队还获得了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改革之前,因为长期从事工程应用及转化工作,没有发表足够的高水平理论文章,董素艳的专业职称一直没有着落。 改革之后,职称评价体系更新,成果转化后的系列成果和两轮融资,让董素艳顺利评上了副研究员。 “三项改革”也让陕西科技成果转化的局面灿然一新。 2024年,陕西分类举办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等活动637场次,路演项目7530个,融资超过62亿元。 截至2024年底,陕西全省累计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有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改革之初,陕西就提出,要通过“三项改革”,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让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 同时,也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名利双收”,提升其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对于这样的“名利双收”,相信各方都乐观其成。陕西涌现更多的“范代娣”和“巨子生物”,也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范代娣:用胶原蛋白书写美丽人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如何答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题”》中国教育报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