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药企人效大比拼!中药5强“霸榜”,国药猛追、迈瑞稳住,人均创利TOP10还有谁?

访客 2025-05-22 12:00:24 29313
药企人效大比拼!中药5强“霸榜”,国药猛追、迈瑞稳住,人均创利TOP10还有谁?摘要: 近日,三生制药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将其PD-1/VEGF双抗授权给了辉瑞,创下了国内迄今为止最高的对外授权首付款记录,将第二名百利天恒(首付款8亿美元)甩了足...

近日,三生制药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将其PD-1/VEGF双抗授权给了辉瑞,创下了国内迄今为止最高的对外授权首付款记录,将第二名百利天恒(首付款8亿美元)甩了足足一个身位。

药企人效大比拼!中药5强“霸榜”,国药猛追、迈瑞稳住,人均创利TOP10还有谁?

这无疑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又一个里程碑,或许也预示着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医药寒冬的波谷后,即将会迎来波峰。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医药工业运行情况》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762.7亿元,同比持平;实现利润4050.9亿元,同比下降0.9%。与全国工业相比,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的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2.4、2.1个百分点,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工业2.4个百分点。

以上三项指标与2023年相比,一正一平一负,好过2023年均为负增长,意味着产业环境虽有好转,但寒冬仍在持续。

不管是好的企业还是坏的企业,都在朝着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精细化运营做出调整。谁的适应能力更强,谁的人员效率最高,谁就能更好地活下去。

E药经理人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了92家营收在50亿以上的医药上市公司的人效,主要由人均创利(归母净利润/员工总数)为指标,以此来反映过去一年来行业整体的风貌。

前十名:全是赛道龙头,中药企业占一半

毫无疑问,去年人均创利排名第一的,是拿到巨额首付款的百利天恒。

8亿美元的首付款,不仅让百利天恒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冲到了37.08亿人民币之巨,成功扭亏为盈,人均创利也达到了147万元,甩开了第二名片仔癀(104万元)足足一个身位。

据此推算,倘若没有意外,今年的人均创利冠军恐怕非刚刚拿下12亿美元巨额首付款的三生制药莫属了。

排除掉这一特殊情况后,2024年人均创利排行前十名中,其余9位都是各个细分领域的巨头。

其中,中成药企业占了半数以上,除片仔癀外,还有达仁堂(58万元)、云南白药(51万元)、济川药业(50万元)和东阿阿胶(38万元)。

一眼便知,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手握不愁销量的中成药大品种。比如片仔癀的片仔癀锭剂,是少有的国家绝密级品种,常年位列中成药企业市值榜首;达仁堂的速效救心丸和济川药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销量在细分赛道中都常年霸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达仁堂发布公告,转让了所持有的天津史克部分股权,因此在2024年营业收入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大增125.94%,达到了22.29亿元。

云南白药和东阿阿胶则是全国向大健康消费品转型最为成功的两家中成药企业,2024年归母净利润都在上涨,分别为47.49亿和15.57亿,在医药寒冬中成功走出了一条“反周期”曲线。

中成药企业之外,上海莱士以65万元的人均创利位列第三。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体量,上海莱士都是全国血制品企业中最大的一家。最近10年,基本保持着1年1个大的资本动作,自2014年起先后并购了郑州莱士、同路生物、浙江海康和广西冠峰,迅速壮大了浆站数量及采浆规模。

2024年,上海莱士加入海尔大健康生态板块,当年归母净利润超过20亿元。今年3月,上海莱士继续并购,宣布拟以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100%股权。

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人均创利53万元,位列第六。2018年上市后的5年时间里,迈瑞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超20%。不过2024年,迈瑞年营收增速首次呈现单个数的低速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长仅0.74%,几乎停滞。

即便如此,迈瑞350亿元的年营收体量,11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仍比联影、新华医疗、乐普医疗、鱼跃医疗等国内其余几家医疗器械头部公司的总和还要多。再加上不断增加的国际市场收入,人效名列前茅顺理成章。

还有合成生物学龙头川宁生物,坐落于新疆伊犁的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赋予了其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较低的工业用电价格,玉米大豆等丰富的农业资源,原料药发酵所需的适宜气候条件……凭借规模效应,川宁生物在青霉素类中间体、硫氰酸红霉素和头孢类中间体三大产品上保持着行业领先位置。

成本优势与龙头效应的叠加下,2024年川宁生物营收为57.58亿元,同比增长19.38%;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48.88%;人均创利约43万元,位列榜单第九。

国药股份则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医药商业类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0亿元,人均创利达到了64万元,位列第四,将其余同赛道公司远远甩在了后面。

目前,具有全国性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定点批发资质的企业只有三家,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和重庆医药。

其中,国药股份作为全国精麻特药一级分销平台,精麻药品分销网络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600多家二级分销商,辐射5万余家全国精麻医疗客户。国药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国瑞药业业务则覆盖了麻精特药产品。此外,国药股份还参股了青海制药和宜昌人福,由此形成了“全国精麻特药一级分销平台+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参股公司麻醉仿制药巨头”的从原料药到制药工业再到流通分销到精麻特药全产业链布局。

后十名:败给了时代?

92家上市药企中,排名后10的企业,人均创利均为负值。在营收规模超过50亿的情况下依然亏损,要么是因为决策上的失误,要么或多或少都面临了一些行业性的困难。

排行倒数的海王生物(-14万元),作为一家医药商业公司,近几年亏损严重,2022年归母净利润降幅达到了惊人的1200%,在此基础上,2023年亏损幅度再度扩大了64%。2024年虽有所好转,但仍亏损了超过10亿元。

海王生物的滑坡,提出了一个行业命题:在集采推进,医疗反腐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缺乏规模优势的地方流通企业该如何求生?

倒数第三的是步长制药(-7.2万元)。2024年,步长制药业绩全面滑坡:营收同比下滑16.9%至110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5.5亿元,同比下跌近274%,原因主要是受产品销售下滑以及商誉减值等因素影响。

去年步长制药发生了超8.5亿元的商誉减值,相关子公司通化谷红、吉林天成正是十余年前步长制药高溢价收购的“明星资产”,意在拿下包括谷红注射液在内的数款独家品种。而随着2019年医保目录对中药注射剂和辅助用药的严格限制,相关产品销量迅速下跌,严重影响了公司业绩。

再看榜单中的蓝帆医疗(-4.98万元)、金域医学(-3.66万元)、迪安诊断(-4.07万元)、以岭药业(-6.18万元),都是“成也疫情,败也疫情”的典范。

疫情期间,医用手套等防护物资的大卖,令蓝帆医疗一度赚取了数十亿净利润。可随着疫情结束,2022年以来公司业绩均为亏损,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4.46亿元。

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都属于第三方医学诊断(ICL)行业,随着疫情结束,需求减少、价格下调、坏账风险,成为了目前行业的“三座大山”,受此影响,两家企业均从盈转亏。

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当下则几乎乏人问津,2024年业绩急转直下,归母净利润亏损超过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金域医学、迪安诊断、以岭药业三家企业,去年减员均超千人以上。

排名末位的企业还分别包括了两个承压的行业:零售药店和制药装备。

去年,由于门店数量过多、线上平台虹吸效应等原因,包括漱玉平民在内的一众零售药店普遍业绩承压,“关店潮”已经发生:中康药店通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关闭的药店数量为6778家,第二季度为8792家,第三季度超9500家,第四季度达14114家,关店数呈递增状态,且第四季度是近年来全国药店总数首次出现季度环比负增长。

制药装备行业也曾一度吃到过新冠疫情带来的“红利”。彼时由于全球供应链受到巨大干扰,海外设备进口遇阻,“国产替代”成了关键词,也让这个ToB行业短暂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不过随着疫情结束,机械设备行业“内卷”“价格战”的习惯又让各个企业的经营变得举步维艰。

综上,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

人效高的企业,除了百利天恒这样的特殊案例外,要么手握有优势品种,要么占据了垄断赛道,要么实现了规模效应。

人效低的企业,则或是留在了夕阳赛道,或是丢掉了时代红利,或是遭遇了政策打击。

看起来,人效的多寡,似乎不光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更取决于历史的进程。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