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职务便利查询公民信息违法吗
利用职务便利查询公民信息是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公职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不得非法获取、泄露、滥用公民信息,对于此类行为,应该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利用工作便利查询公民个人信息违法吗?
公职人员因工作需要接触公民个人信息,但若超出法定权限或非因职务目的查询,则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
行政责任层面,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八条,国家机关不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上级机关或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责任人依法处分。
刑事责任层面,公职人员将查询的信息出售、提供给他人,或用于非法目的,则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违反国家规定出售或提供履行职责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实践中,“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包括: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用于犯罪、非法获取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等。
此外,特殊主体如司法人员、律师等,虽享有特定查询权,但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律师可通过法院《调查令》调取信息,但若超出授权范围或用于非诉讼目的,仍可能构成违法。
花钱查了别人信息犯法吗?
花钱购买他人信息的行为已被法律明确界定为非法获取,责任认定需结合购买目的、信息类型及危害后果综合判定。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三款将“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纳入追责范围,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通过购买方式获取信息即属此类情形,无需具备“窃取”等主动侵害行为。
民事层面,购买行为本身构成对信息主体隐私权的侵害,依据《民法典》人格权编,信息主体可要求购买者删除信息、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行政层面,未达刑事标准的购买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刑事层面,购买信息若满足“情节严重”要件,即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具体包括:
购买行踪轨迹等敏感信息50条以上、住宿记录等重要信息500条以上,或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等情形,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若造成被害人重伤、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或信息数量达上述标准十倍以上,则属“情节特别严重”,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