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年正当防卫新规解读:还手如何定责

访客 2025-09-29 10:08:26 6776
本文将解读2025年的正当防卫新规,重点探讨在何种情况下还手行为会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以及如何确定责任,新规对于正当防卫的界定将更加明确,旨在保护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的合法权益,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将更好地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导读:被打后的还手行为究竟属正当防卫还是互殴,直接决定责任承担的法律性质。被打还手即互殴的执法惯性长期困扰司法实践,导致公民在遭遇暴力侵害时陷入还手即违法的困境。随着司法实践进一步强化,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2025年被打还手怎么认定责任?

  被打还手的责任认定遵循“防卫优先、区分层级”原则,依据行为性质与危害后果适用不同法律规制。

  刑事层面,构成正当防卫的,不负刑事责任;若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即致人重伤、死亡),则构成防卫过当,依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针对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属特殊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行政层面,还手行为若被认定为互殴或防卫过当未达刑事标准,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追责,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若还手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则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无需承担行政责任。

  2025年司法实践中,认定时需立足防卫人当时情境,结合一般人认知判断,避免以事后理性标准苛求防卫人,对因对方先动手且持续侵害引发的还击,优先认定为防卫行为,切实维护公民防卫权。

被打还手属于互殴吗?

  被打还手是否构成互殴,需依据主客观要件及法律规定综合判定,核心在于区分防卫意图与斗殴故意。

  《刑法》第二十条明确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为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强调需通过案发起因、冲突升级过错、暴力程度等客观情节,判断行为人主观意图。

  互殴的认定则聚焦“双方均有斗殴故意”,即双方因琐事争执后均不能保持克制引发打斗,且对冲突升级均有过错。

  而还手行为若符合以下条件则不属互殴:

  1.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包括已形成现实紧迫危险或暂时中断后仍有继续侵害可能的情形。

  2.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

  3.主观上为制止侵害而非报复。

  4.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在治安管理领域,公安部《公安机关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明确,为免受正在进行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不属于违法,这与刑法正当防卫精神一致,2025年实务中已实现治安与刑事领域认定标准的衔接。

阅读
分享